为探索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与传承现状,7月2日-4日,武汉纺织大学“经纬苏通,纺编青春”实践团前往江苏省苏州盛泽和南通市进行纺织非遗研学活动,于纤巧针脚与丝缕靛蓝间溯洄千年文脉,以赤子之姿续接非遗薪火。

丝韵悠长,织锦流转。在中国纺织第一镇盛泽,实践团考察了国家级非遗苏州宋锦的传承与保护。实践团成员拜访了宋锦技艺的传承人朱云秀老师,并在其引导下,走进宋锦文化园,穿梭于宋锦文化展示区、宋锦织造工序展区、古木宋锦织机展示厅与上久楷展厅,欣赏了巧夺天工、精妙绝伦的宋锦艺术珍品佳作,了解了从缫丝染色到织成成品的二十多道复杂工序,领略了经久不息的中国“锦绣之冠”宋锦的魅力,见证了宋锦的创新发展。
随后,团队代表与宋锦非遗传承人展开深度访谈,聆听技艺传承背后的故事与坚守。团队成员了解到钱小萍、吴建华等一批批非遗传承人在宋锦传承者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,在创新思变中创建“上久楷”品牌,成立集科普教育、创意产业、生态休闲、旅游购物于一体的宋锦文化产业园,与国内外顶尖设计师和院校进行合作……最终,引领宋锦走出国门、走向世界,“上久楷”宋锦作为国礼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。

实践团成员访谈宋锦传承人朱云秀老师

实践团成员走进宋锦文化园、了解“上久楷”品牌
在承载百年刺绣记忆的江南展馆——南通市沈绣博物馆,百余件沈绣精品映入眼帘,从眉眼传神的人物肖像到栩栩如生的山水花鸟,丝线交织间尽显细腻与灵动。在这场穿越百年的艺术盛宴中,团队成员窥见江南沈绣“细若蚊足、色若晕染”的千年底蕴并领悟“以针代笔、以线为墨”的艺术真谛。
随后,实践团有幸访谈了沈绣第四代传承者周晶老师,周晶老师不仅介绍了沈绣的起源与发展,还与团队成员分享了自己与沈绣结缘的故事。谈及沈绣现代化的传承与发展,她提到:“沈绣不仅是技艺,更是文化的载体,在传承过程中,既要坚守传统针法的精髓,也要结合现代审美进行创新设计。”


走访沈绣博物馆,对话沈绣传承人周晶老师
蓝白交织情意重,非遗瑰宝绽明珠。在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,团队成员欣赏了一幅幅蓝白相间的蓝印花布作品,每一件都承载着浓郁的地方特色与民俗风情,尽显“蓝白相生、素花蕴雅”的功夫技艺和文化底蕴。在手工制作体验环节中,团队成员亲历蓝印花布的制作,体验道道工序:设计纹样、镂刻花版、刮浆防染、浸染染色、刮白显花、清洗晾晒,并学习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“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”与“扎染技艺”。在亲手复刻“蓝白相生”的美学密码之时,实践团成员充分感受了南通土布的纹样之美,触摸到传统技艺与自然共生的智慧脉络。
被问到与蓝印花布的传承与发展相关的问题时,博物馆工作人员向我们介绍:“博物馆已经设计了近千件蓝印花布作品,将传统的蓝印花布技艺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,开发出了一系列符合现代审美和生活需求的产品。这些产品不仅保留了蓝印花布的传统韵味,还融入了现代元素,使其更受年轻人喜爱。 ”

团队成员体验蓝印花印染工艺的全过程
团队成员围绕宋锦、沈绣、蓝印花布的现代化转型进行了市场调研,探讨如何让纺织传统技艺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。我们走访了多家品牌店,与经营者交流,了解到他们在产品设计、市场推广等方面的创新尝试。
以古法为经,织就文化筋骨;以新意作纬,铺展时代风华。实践团成员郑嘉文谈及本次活动感悟:“非遗的传承不仅需要保护,更需要创新与发展,才能让纺织传统工艺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。”